如何通過佛法成就行為的轉化和超越
楊蓓教授提到,「轉化」是心理學常用的詞彙,這並不是指「由甲變成乙」,而是「由甲逐漸轉變成甲+、甲-」,一點一滴的慢慢起變化。「超越」一詞則常用於宗教層面,是改變的一種。
要改變人類的行為並不容易,轉化和超越兩途徑都十分重要。佛法又怎樣成就行為的轉化和超越?簡單來說:1) 轉化:需要明白並實踐佛法,老實堅持禪修,變化將會慢慢的彰顯出來。2) 超越:從境緣發生的當下抽離,跟佛法連結,與空慧相印,領悟在剎那中開顯。以上兩點皆以練心為主軸,兩者相互為用,相輔相成。
至於在方法上,修者應了解和實踐止觀。止觀禪修中的「止」是穩定,不逃、不避,面對,持續由外而內的聚焦於己;「觀」是內省,體驗、覺察、不評斷、接納、此時此刻、覺知習性。當由「止」入「觀」,止觀雙運的時候,把心由外而內收攝,安定下來再自我覺察反省。 當中必須包括「正知見」,就是以正信的佛法引導,便不致在禪修上走偏。
楊教授是一位心理學家,了解禪修與心理學兩者的關係。教授指出,禪修與心理學的相同之處,就是促進改變,安身立命。然而,兩者亦存在相異。她又提出了以下三點:1) 認知上,禪修是生命本質取向,心理學則是病理取向;2) 方法上,禪修採取練心生定慧,心理學則採取問題解決方法;3) 心態上:禪修者主動療癒,心理學的對象則為被動療者。
平常心是道,把人做好
楊蓓教授總結,平常心就是道,要懂得隨順因緣,接納無常的出現,泯滅對立去執著,以願力轉化業障罪疚,消融自我,把人做好。 教授引用一首虛雲老和尚令她非常感動的偈語作結:「一棒把千古業魔打死,救活喚醒來,放入微塵共作道場。兩手將山河大地捏扁,搓圓掐碎了,遍散虛空渾無色相。」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tc/mingkok/%E4%BB%A5%E7%A6%AA%E4%BF%AE%E8%BD%89%E5%8C%96%E5%92%8C%E8%B6